昨晚观禅app下载苹果版,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《宗师列传·唐宋八大家》苏轼苏辙篇(上)。不少催更的网友直呼:终于等来了!
千百年来,有关苏轼的故事数不胜数: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的从容观禅app下载苹果版;蜉蝣天地、明月清风的广博观禅app下载苹果版;头戴斗笠足蹬木屐,与贩夫走卒谈笑的率真……有人说,“即便是在巨匠星云罗布的华夏历史坐标系里,我们也很难再找出这么一位奇人。”
苏轼究竟有何魅力,让世人千百年来咏叹不息、追随不止观禅app下载苹果版?——简言之,我们为什么喜欢苏轼?
我们为什么喜欢苏轼?
作者/张佳玮
大家都说,苏轼是个吃货。
然而他这个吃货,与众不同。比起其他炫耀钟鸣鼎食的吃货,苏轼很朴实。
他在黄州写《猪肉赋》,是因为那里猪肉便宜。他烹饪猪肉,说少放水,小火无焰,别催,“火候足时他自美。”
他在岭南时,买不到羊肉,只买得到羊骨头。还很高兴地写信吹嘘,说羊骨头用酒略烤,其间碎肉,如吃螃蟹,有钱人不懂这种快乐。
他在海南时,连米都短缺了,就得意洋洋想:“明日东家知祀灶,只鸡斗酒定膰吾。”——打算蹭一顿海南鸡饭。
他吃烤肉时不挑拣:“燎毛燔肉不暇割,饮啖直欲追羲娲。”
他也可以吃清淡:“烂烝香荠白鱼肥,碎点青蒿凉饼滑。”
本质上,苏轼在吃上所得的快乐,都是苦中作乐。
他自己总结:“一曰无事以当贵,二曰早寝以当富,三曰安步以当车,四曰晚食以当肉。”
早睡,多溜达,晚点吃,行了。
都是穷法子,但他能过得风雅。
最体现苏轼穷,也最体现他风雅的故事,是他送人走时,没钱买酒,只好给人泉水喝:
“送行无酒亦无钱,劝尔一杯菩萨泉。”
可是劝泉水时,他都有说头:
“何处低头不见我?四方同此水中天。”
这句话豁达极了:你走了之后,哪里都看得见我。四方水里映出来的,都是同一片天。
这种万水同源、何必拘泥的姿态,可以说很潇洒通达了。
我们都说苏轼好。其实细想来:论诗与书法,黄庭坚能与他比肩;画,米芾父子也在他之上;文章他很好,但那时代老几位都挺好。
苏轼究竟好在哪儿呢?文学家、画家、美食家、才子、酿酒、制笔……
归根结底,苏轼是史上最卓越的感受者与欣赏者之一。而他还能将自己感受与欣赏,以极通达的姿态,描述出来。
而促成他这份通达、豁达与风雅的,众所周知,是黄州传奇。苏辙自己说,苏轼自黄州之后的文,自己无法追逐——以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身份,而说出无法追逐,可见苏轼当时位格之高。
苏轼早年一直是聪明人,欧阳修早在苏轼中榜后,就认定他迟早要名动天下。但因为苏轼太聪明,所以爱出事。
冯梦龙写过《王荆公三难苏学士》,说苏轼不知道黄州风吹花瓣落,擅改王安石“昨夜西风过园林,吹落黄花满地金”之句,结果被流配黄州。
这与大多数以苏轼为主角的民间故事类似:无非讲苏轼“过于聪明”,终于吃了一个教训,以告诫世人聪明不可过于外露等等。
但其实,苏轼到黄州时,也不是年少气盛时节了,那时他已经40多岁。父亲苏洵于十四年前过世,众口传诵的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都已写成。
而到黄州时,苏轼已经“平生文字为吾累,此去声名不厌低”,已经“我为聪明误一生”了。
他初到黄州,住在定惠院,就是“寂寞沙洲冷”那地方。那阙词极凄婉,可见其心情。
后来苏轼常去安国寺,尤其去那洗澡,那里有个建连和尚,对他说了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。那时他开始正经修点儿禅了。
在黄州开了“东坡”,开始种地后,苏轼开始陶渊明化。黄庭坚说:“渊明千载人,子瞻百世士。出处固不同,风味要相似。”苏轼自己写:“愧此稚川翁,千载与我俱。画我与渊明,可作三士图。”
苏轼在黄州后期,写《前赤壁赋》《后赤壁赋》,写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,写《记承天寺夜游》,写“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。锋芒毕露的聪明劲削了,变清澈了,但没什么颓丧气。
他写临皋亭时“江水风月,本无常主,闲者便是主人”,其实和《前赤壁赋》的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…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”是差不多的风味了。
到此地步,他有些像陶渊明,但没离群索居;还保留着聪明劲,但自然而然;挺欢乐,挺自嘲,挺甜美,风风流流,清清澈澈,随心所欲。所以苏辙认为他哥哥黄州之后的文,“余皆不能追逐”。
苏轼开了东坡,亲自务农。黄州城东,山坡上开三间房,置十余亩地。给孔平仲写诗说:
“去年东坡拾瓦砾,自种黄桑三百尺。今年刈草盖雪堂,日炙风吹面如墨。”
拾瓦砾,种树,盖房子,风吹日晒,脸都黑了。东坡二字,从此跟死了他。
他刚去黄州时穷得要命。他开始钻研东坡肉,一半原因也是黄州的猪肉“价贱如泥土”,所以“富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”。他就开始琢磨吃肉。主要花招还是耐心水煮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
苏轼于诸子百家无一不窥,是为真才子。但去黄州前,还有点儒家气。写《晁错论》时还说:“古之立大事者,不唯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。”可是到黄州,他便水气飘散了。他去安国寺洗澡,写:“岂惟忘净秽,兼以洗荣辱。默归毋多谈,此理观要熟。”
若留意一下苏轼的心路变化,很是有趣:
刚去黄州时,凄凉得很:
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
住了段后,已经开始自嘲了:
敲门都不应,倚杖听江声……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
他一个人倚杖听江声,独自琢磨,想就此江海寄余生算了。这时,他的自嘲和随意劲儿,已经蓬勃而起。
又住了段,他开始畅快了,已经开始念叨:
一点浩然气,千里快哉风。
终于,他写出了以下句子:
谁怕,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对我个人而言,苏轼给我最大的影响,是一个小段子。
苏轼有一次爬某座山,看见半山腰一个亭子,想上去休息,爬了半天快累死了,看着亭子绝望,忽然脑子一转,“此间有甚(什)么歇不得处?”——为什么不就地坐下休息呢?
于是如鱼脱钩,忽得自由。
这是他在黄州之后的姿态,也是人之为人,最快乐的样子吧?
就自由自在地歇息、饮食、散步、写作,清俭明快地快乐着,多好!
毕竟万水都是一源,毕竟也无风雨也无晴,毕竟清风明月是造物者无尽藏,毕竟到处都可以歇宿,毕竟明月松柏只需要闲人来赏玩。
毕竟一切,都在心事一转之间。
该走就走,该停就停,该歇就歇。
想明白这些,有了这么个例子,人并不会陡然飞天,却会放松许多。
是为苏轼。我们喜欢他的,不只在诗文书画,更在他这份永远明亮的欢乐吧!
图自/《宗师列传·唐宋八大家》节目
制片人 | 王元 主编 | 王若璐
来源: 央视新闻
标签: 观禅app下载苹果版